「新貧族」、「近貧族」和「窮忙族」是這個世代漸漸流行的名詞。「工作」與「貧窮」已經是兩個可以結合在一起的語彙,合稱「工作貧窮」,用來形容台灣日益突顯的社會問題。貧窮不再只是由於不工作、沒有全職的工作、勞工工時不足、中年失業、低教育水準或身體不佳等因素所造成的。
在台灣,有工作不再是脫貧的保證。台灣每月月薪在2 萬元以下的勞工數,長期維持在100 萬人左右,月薪3 萬元以下的,佔就業人口比例高達42.8%,有350 萬人。收入減少、支出增加所造成的財務惡化,更讓國內所得最低20%的家庭,也就是160 萬戶人家、約500萬人必須借錢或吃老本過活。從數據來推估,這些家庭已經連續5 年沒有儲蓄,他們必須從過往的儲蓄中,拿出某一家庭成員2 個月的薪水,或是舉債,來支應生活所需。過去5 年,平均每戶家庭是「負儲蓄」高達8 萬7 千多元。此外,2012 年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,2011年所得最低二十%家庭(一五九.二萬戶)仍入不敷出,平均每戶「負儲蓄」二萬九三○八元,高於前年的二萬○五二五元,已連續五年「負儲蓄」,且透支金額創下史上次高;所得次低二十%家庭,平均每戶儲蓄也降至二萬四八一九元,為二十九年來次低,國內新貧、近貧家庭愈來愈多。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認為,低所得家庭連續五年出現「負儲蓄」,次低所得家庭儲蓄金額也大減,原因不只是高齡化或退休人口增加,而是分配出了問題,由於薪資不漲、失業率高,國內四十%家庭無法享受經濟成長果實,工作貧窮問題日益嚴重;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物價漲得兇,這些中低所得家庭可能無法應付,基本維生能力出問題。
除了工作貧窮的問題,根據勞委會最新調查發現,過去一年,全台灣有超過半數勞工加過班,一天工作超過12 小時的勞工,比例更高達27%,也就是有178 萬人超時工作。面對工時不斷增加,實質薪資卻停滯的經濟狀態,許多家庭都將逐漸面臨程度不同的家庭職能失衡,卻也無力改變的了。
如果要以一句簡單的陳述來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,將會是「風險提高、穩定性下降、家庭結構的離散和以家庭為核心的安全網日漸薄弱」。在台灣,過去我們覺得這是不努力的人才會面對的問題,而今許多家庭與孩子在不久的將來都有落入這個危險的可能性,並且他們很可能無法取得中低、或低收入戶的資格,而被排除在社會救助網絡之外。
然而在當前經濟前景黯淡的大環境中,就業維生與陪伴孩子之間經常只能無奈的選擇前者,從而造成子女問題的每況愈下。將來,這群孩子所延續或繼承的很可能仍然是貧窮的人生處境。首推弱勢家庭課後陪讀計畫-「迎曦計畫」。迎曦,顧名思義即為迎接日出,日出能夠破除黑夜的冰冷,讓人感受光明,充滿希望。期待透過迎曦計畫的運作,讓這些生活過得艱辛的家庭仍能感到社會的溫暖,對未來充滿盼望。
|